书单 | 2022年历史学新书(1)
前 言
史学研究公众号已有15万多的订阅者,2022年继续设立新书单栏目,推介本年度高质量的史学研究著作,第一季度适当推介部分上年度新书。另外公众号也常年推介新出版的高质量学术论文,期待各位学人的推荐与支持。word版论文一般收到后,经过简单的技术性审核、编排在一周内推送。已经授权其他公众号发布且标注了原创的论文无法推介。投稿邮箱:shixueyanjiu2015@163.com。本期书单为2022年第1期新书单,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
1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天朝的封建官僚机制
作者:[法] 白乐日
译者:余振华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12月
定58价: 66.00
本书系法国汉学家白乐日先生去世之后,1968年由戴密微等汉学家将其重要研究成果结集出版的专题性论著。按照作者不同时期的研究重点,本书分为社会与官僚制度、汉朝末年的危机、经济史和现代时间四个部分。这位眼界高远的历史学家以鲜活的学术研究风格、有目共睹的文字天赋,论述了古代中国这一大型社会的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至少在西方汉学领域,次有人认真地研究了中国历史的经济结构。白乐日先生的汉学研究在法国汉学界首次引入了社会科学的视野与方法。该著作是法国汉学从人文科学延伸到社会科学的重要里程碑之一。
白乐日(1905—1963),法国汉学家、社会学家。早年在德国学习汉学,1925至1926年前往法国,并得到了法国汉学家马伯乐的指导。“二战”后进入法国国家科学研究院(CNRS)从事汉学研究,随后又在法国高等研究应用学院(EPHE)教授中国历史,1954年获得法国汉学儒莲奖。白乐日的汉学研究极有特点,主要是在马克思主义和韦伯思想的影响下研究中国古代社会与经济。
2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新出秦简与秦代县级政务运行机制研究
作者:吴方基 著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2021年12月
定价:80.00元
本书稿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新出秦简与秦代县级政务运行机制研究》(项目批准号为16CZS029)的结项成果。 近年刊布的里耶秦简等档案文书所载政务文书运行程式及其处理规程,为分析秦代县级政务运行机制提供了条件。从政务运行机制切入,动态地考察制度综合运作及所体现的权力关系,成为近年来制度史研究的前沿话题。这本书侧重日常县级政务运行,考察“关系”与“过程”交融运作的“活的制度史”;进而从“制度性权力”分析视角揭示秦代法律制度与实际政务运行过程的互动机制“内生”的行政权力关系(主要是行政权力配置及其运行关系)的动态性与矛盾性,思考秦代“以法治国”理念下地方治理背后的制度性理论问题,拓展传统的地方制度史研究。
吴方基(1984- ),男,历史学博士,2015年6月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师从熊铁基先生;现为嘉应学院政法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出土简牍与秦汉史研究;2017年入选广东省“扬帆计划”引进青年博士,2019年入选广东省梅州市第八批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在《中国史研究》《档案学通讯》《宗教学研究》《史林》《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古代文明》《简帛研究》《简帛》《出土文献》等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
3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唐代女道士的生命之旅
作者: 贾晋华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原作名: Gender, Power, and Talent:The Journey of Daoist Priestesses in Tang China
出版年: 2021-7
女道士作为一个独特的社会群体在唐代崛起,这在中国妇女史上前所未见。本书稿对唐代女道士这一群体展开完整而全面的研究。首先通过还原历史情境,细致地描述女道士在唐代崛起的原因,包括朝廷政策和性别关系的变化,然后以皇家公主和普通家庭出身的女道士为例,具体分析她们入道的原因,以及她们在政治和文化领域的权力关系、仪式活动,接着以柳默然和胡愔两位女道士理论家以及李季兰、元淳、崔仲容、鱼玄机四位女道士诗人为例,运用碑刻铭文、敦煌文献等,论述她们在各自领域的成就,她们已突破那个时代的限制,寻找自我,最后得出结论:虽然中国社会的传统结构对女性不力,但她们并不是牺牲品,而是有可能成为生机勃勃的力量,在不同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条件下参与性别关系的重组、权力构成的交涉,及社会发展的运作,唐代女道士即为这一代表。
贾晋华,厦门大学文学硕士,科罗拉多大学哲学博士;现任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澳门大学兼职教授,曾执教于厦门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及香港理工大学;研究领域涉及中国古代思想、宗教、文学及性别,已出版众多学术论著,主要有《从礼乐文明到古典儒学》(东方出版中心,2020);Gender,Power,and Talent:The Journey of Daoist Priestesses in Tang China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2018)o《古典禅研究》(牛津大学出版社,2010;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汲古书院,2017)、The Hongzhou School of Chan Buddhism in Eighth- through Tenth-Century China(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2006)、《唐代集会总集与诗人群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2015)等。
4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宋代文官制度六題
作者: 鄧小南
出版社: 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出版年: 2021-9
页数: 214
定价: HKD 98
本書為「三聯人文書系」之一種,由北京大學歷史系鄧小南教授的六篇研究論文集結而成。內容圍繞宋代文官制度,尤其是官員的任用與考核制度展開,是作者對於宋代文官制度研究的精華之集。 具體論述涵蓋北宋前期任官制度的形成、北宋的循資原則及其普遍作用、宋代資序體制的形成及其運作、北宋文官磨勘制度、宋代文官差遣除授制度研究、宋代地方官員政績考察機制的形成。此外,本書也收錄了作者對歷史研究中的材料與議題的認識。
鄧小南,北京大學博雅講席教授、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院長、國學院副院長,兼任中國史學會副會長。曾在「北大荒」雁窩島下鄉九年。一九七八年考入北京大學歷史學系,一九八五年研究生畢業後任教於北京大學。曾在美國哈佛大學、耶魯大學,法國高等社會科學院,德國維爾茲堡大學、圖賓根大學,韓國高麗大學,香港科技大學、中文大學、城市大學,臺灣中研院史語所、臺灣大學、清華大學、成功大學等學府講學及從事合作研究。 著有《宋代文官選任制度諸層面》、《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朗潤學史叢稿》、《宋代歷史探求》、《課績.資格.考察:唐宋文官考核制度側談》、《長路》等,在海內外學術刊物發表研究論文百餘篇。
5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宋代徽宗朝宫廷绘画研究
作者: 李方红
出版社: 文化艺术出版社
出版年: 2021-5
页数: 450
定价: 68.00元
《宋代徽宗朝宫廷绘画研究》是学者李方红在对中国古代艺术史的研究积累下,在其博士毕业论文的基础上完善而成的综合性著作。该书不仅采用了传统美术史风格学的研究方式,还将图像学、艺术社会学、政治学、视觉文化研究等跨学科研究方法融入其中,重新梳理、再现和重塑宋代徽宗朝宫廷绘画的整体面貌和生态。本书共有五章,在向读者厘清徽宗绘画研究的范式转变后,从徽宗文治的政治特点与文化传承,到宫廷绘画与文化绘画的对比,再到宋徽宗与宋元绘画在面貌和理论的转变,从而总结出徽宗绘画的历史意义与政治使命。
李方红,山东邹城人。2018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论史专业,获博士学位;2012年毕业于山东大学美术学专业,获硕士学位;2008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美术史论专业,获学士学位。现任职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美术史论美术史研究方法论、画论研究及版本校勘等。
6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逍遥与散诞
作者: [新加坡] 陈靝沅 Tian Yuan Tan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 十六世纪北方贬官士大夫及其曲家场域
译者: 周睿
出版年: 2021-12
页数: 348+VIII
定价: 62.00元
无论是主动请辞还是被迫去职,明代中期的官员一旦远离政治社会的中心、失却一定的地位身份之后都得面对人生道路上的转向。本书聚焦王九思、康海和李开先三位文官在远离官僚与政治舞台之后的退隐生涯,探求他们在悖离于当时文人士大夫正式写作文风的文艺创作中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创作“曲”这一边缘文类(包括剧曲和散曲)以寻求安慰和满足的具体情况,研究这些另类文学之途及其创作主体。尽管是从这三位主要曲家入手讨论,然而他们并不以茕茕孑立、迁客骚人的姿态来独力构建自己的曲创作世界,在文学史上鲜有提及的其他许多文人参与了他们的曲作唱和活动。因此,探索这三位曲家领袖各自的曲创作的“圈子”也正是本书揭示围绕这些文人所浮现出的曲创作的陕西和山东两大地域中心的过程,进而展现十六世纪中国北方的地方创作群的全景。通过将“曲家圈子”作为散曲和剧曲研究的基本主体,可以很好地让我们了解曲在文人之间是如何创作、传播以及“利用”的,而这在研究单个作家时是难能一见的。
陈靝沅(Tian Yuan Tan),新加坡人,现任英国牛津大学东方学系邵逸夫汉学讲席教授,先后毕业于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和哈佛大学东亚语言文明系,曾任伦敦大学亚非学院中国文学教授、语言与文化学院副院长、中国与内亚语言系主任、中国研究中心主任等职,研究领域包括中国文学史书写、明清宫廷文化表演及文人圈子、曲本文献及编纂、中国文学的跨文化阅读等,出版专著《〈牡丹亭〉的情意世界》(Passion, Romance, and Qing: The World of Emotions and States of Mind in Peony Pavilion, 2017)、《康海散曲集校笺》(2011)、《逍遥与散诞》(Songs of Contentment and Transgression: Discharged Officials and Literati Communities in Sixteenth-Century North China, 2010),编著《1616年:莎士比亚与汤显祖》(1616: Shakespeare and Tang Xianzu's China, 2016)、《英语世界的汤显祖研究论著选译》(2013)、《中国文学与音乐中的文本、表演和性别问题》(Text, Performance, and Gender i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Music: Essays in Honor of Wilt Idema, 2009)等。
7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妇女、家庭与法律实践
作者: 赵刘洋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品方: 大学问
副标题: 清代以来的法律社会史
出版年: 2022-2
页数: 300
定价: 68.00元
本书的核心线索为中国法律史研究中的一个基础性问题,即法律与道德的关系问题。例如,作者通过对现存诉讼档案的研究,分析了清代的贞节观念与法律实践是如何对待离婚妇女的问题,亦即传 统道德原则与清代法律实践之间的关系与张力的问题。同时,在研究理论上,作者立足中国的历史实际,对中国法律史研究中的“现代主义”方法论进行了反思,如对韦伯理论框架的批判。
赵刘洋,男,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获法学博士学位,师从著名学者黄宗智教授。现任教于复旦大学,同时为复旦大学海外中共学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历史与社会高等研究所等研究机构研究成员,并担任复旦大学任重书院导师、复旦大学望道导师,上海市党史宣讲青年讲师团成员。目前已在 Modern China、《开放时代》、《史学月刊》等中外学术期刊发表中英文论文十余篇,并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转载,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上海市哲社规划项目、复旦大学校级项目等课题,出版学术专著一部,点校文集著作一部,另有书评、英文翻译若干。主要学术兴趣:法律社会学、海外中共学、政治经济学、改革开放史。
8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晚清民间视野中的西方形象
作者: 王娟
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副标题: 《点石斋画报》研究
出版年: 2021-12
页数: 664
定价: 142.00元
读图时代的便利,让人们好奇西方130年前如何在晚清民间构建形象。《点石斋画报》这部近代中国早、影响的新闻画报,给出的答案未必圆满,但或许可以满足你我的求知欲。 形象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指向,是讨论关于他者的主要“民族神话是怎样被制作出来,又是怎样生存的”。法国学者莫哈曾经说过,形象学研究的主要困难在于找到“想象他者”时所特有的规律、原则和惯例。本书共分7章,以平民的视野关注社会总体想象,以奇闻、新知、女性为帆,借乘《点石斋画报》之船驶向异域,探寻中国文化在想象他者时所遵循的规律、法则和模式。
王娟,北京大学中文系比较文学博士,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民俗学硕士。1996年到美国印第安那大学民俗学系访学。现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民间文学、民俗学专业副教授。
9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近代日本报界的政治动员(1868—1945)
作者: 安平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22-2
页数: 532
定价: 88.00元
本书从近代日本报纸的产生、发展乃至变异来观察它是沿着怎样一条脉络逐渐演变至今;从报界政治动员的角度去揭示其战前与战后的连续性,进一步认识其本质及发展趋势。为此,本书以“政治动员”为切入点,以民主政治追求——法西斯化 ——“民主化改造”为基本线索,努力刻画、探究明并力图展现给读者的,是一部不同于其他日本报史研究的,充满矛盾与斗争、血腥与残酷的“近代日本报界政治动员史”。 只要日本报界还在每年的8月15日连篇累牍地报道政要名流、右翼分子参拜靖国神社,日本老兵和大量普通民众身着二战军服、手持军刀游行纪念“终战日”;只要日本报界还在追究战争责任、反省历史认识方面“顾左右而言他”,不承认战争责任、不反省历史认识,那么日本的“战后”就没有结束,日本报界的“战后”也就没有结束。
安平,1971年生,河北人,东北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为渤海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辽宁大学日本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日本新闻史、中国新闻史。在《抗日战争研究》《日本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
10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中心城市的革命
作者:张仰亮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12月
定价:78.00元
本书是关于中国共产党创建初期上海地方组织及其工人动员的研究著作。上海作为当时中国蕞大的工商业中心,是党的诞生地和党中央机关长期驻扎地,成为党反帝反封建的主阵地。1920—1927年中国共产党上海地方组织的发展过程成为党早期成长历程的缩影。该时期上海党组织得到较快发展,不仅将组织触角延伸至社会基层,党员人数激增,还成立了具有广泛号召力的上海总工会,工人的阶级觉悟大为提高。上海党组织将发动工人罢工作为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武器,既促进了上海工人运动的发展,也支持和配合了国民革命。本书的出版,将为读者和研究者提供较为丰富的关于上海地方组织的研究线索及资料。
张仰亮,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晨晖学者。目前主要从事中共党史、国共关系史、抗日战争史的研究。近年来在《中共党史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学报》《党的文献》《党史研究与教学》等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此外,主持省部级课题3项。
11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汉学家与儒莲奖
作者: 姚鹏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年: 2022-1
页数: 712
定价: 298.00元
本书回顾了从儒莲奖首次颁奖到1949年的获奖者情况,从思想观念、风物掌故、习俗地理等方面对儒莲奖获得者及作品进行了详细剖析,全景式展现了19世纪至20世纪上半叶的汉学研究,可以让读者较为客观地了解海外汉学发展史和中西文明交流史,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全新视角。
姚鹏,祖籍福建福州,1956年生于北京,1978年2月考入复旦大学哲学系。学术研究专长为意大利文艺复兴思想史、法国哲学史、中国近代史、中国基督教史,著有《笛卡尔的天赋观念说》《自由女神的遐想》《自由备忘录——对法国大革命基本原则的历史反思》《百年流泽——从土山湾到诸巷会》等;合编有“猫头鹰文库”“三联文库•世界经典随笔系列”“走向文明丛书”“中国思想宝库”“东方思想宝库”等;译有《西方政治思想概述》等。
12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现代日式绘画的创立
作者: [美] 切尔西·福克斯韦尔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副标题: 狩野芳崖以及对日本形象的探寻
原作名: Making Modern Hapanese-Style Painting
译者: 黄继谦
出版年: 2022-1
定价: 98.00元
西方人在19世纪的世界博览会和出口商品商店发现日本绘画后,一下将日本艺术推到了在国际上广为人知的新高度。这种大行其道的状况随即招来了各种批评,西方的评论者开始哀叹日本艺术品中纯粹的日本艺术正走向消亡,同时其与西方文化混杂的态势却在不断上升。日本人以推出了“日本画”(nihonga)来回应这种批评,这是一种按照国际当代艺术市场的要求,对日本传统绘画进行了重构的绘画门类。《现代日式绘画的创立》一书探索了“日本画”的视觉特征和社会功能,追溯了它与过去的艺术、当时的观众之间的关系,还分析了与现代日本国家相关的各种观念出现时的情况,通过对导致“日本画”出现的观众期待的根本性变化加以辨析,针对日本发展成现代国家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为读者提供了一种新的看法。
13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拉面:国民料理与战后“日本”再造
作者: [美]乔治·索尔特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品方: 世纪文景
原作名: The Untold History of Ramen
译者: 李昕彦
出版年: 2022-1
页数: 272
定价: 59.00元
《拉面》是一部以食物为切口探究日本社会变迁的研究性著作。醇厚、咸香、暖和的热汤拉面于19世纪末引进日本,因明治维新的城市化发展而被视为具有阶级色彩的大众食物。而一个多世纪后的今天,拉面已成为了风靡全球的日本饮食标签。本书将拉面的逐步流行归因于全球语境下的政治和经济变迁。借助近年解密的战后美国政府档案,及电影、漫画、电视节目、流行文学等多样化的日本历史材料,索尔特揭示了地缘政治局势演变和经济发展、媒体舆论、消费主义对社会生活及饮食的密切影响。
乔治•索尔特(George Solt,1977—) 出生于日本东京,后随父母迁至美国。2009年在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取得史学博士学位,曾任教于美国纽约大学、日本同志社大学,现为独立学者。研究领域为当代日本史,关注当代日本政经转型与社会再造之间的关联。
14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联合”秩序的建立与演变
作者: 郭小雨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副标题: 从大不列颠到美利坚
出版年: 2021-10
页数: 266
定价: 48.00
“全新”和“全部”很少是政治的出发点和完成态,即使对于建国最接近一场全新实验或影响范围近乎全球的国家而言也是如此。而且,当主权明确、内部同质的民族国家成为衡量现代政治单位合法性的基本要素之后,政治体如何面对客观存在的内外异质性、多元性,就不再只是一个政治中的权变问题。本书以这个冲突为线索,以不列颠和美利坚政治秩序的建立与变化为例,思考现代政治秩序通过“联合”实现的方式。这一方式并非全然由某一国家内部提供,还涉及且影响着世界性时空秩序的构建。
郭小雨,1988年生,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法学博士,上海外国语大学英国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15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1776革命未竟之地
作者: 克勞迪奧.桑特(Claudio Saunt)
出版社: 臺灣商務
副标题: 煙硝、貿易與生態瓦解,不為人知的美洲史
原作名: West of the Revolution: An Uncommon History of 1776
译者: 羅亞琪
出版年: 2021-12-1
页数: 400
定价: NTD 490
1776年,東北方一群想脫離英國控制的新移民登高一呼,美國隨即抽芽誕生,這是一個全世界都習以為常的白人史觀敘事。然而,美洲是如此廣大,在東北部十三殖民地燃起陣陣硝煙之際,革命從未到達的西岸,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新舊世界的碰撞,帶來的除了疾病、殘殺,還有什麼?氣候、早期部落貿易、地理因素,又是如何影響這個時代?而西班牙、英國與俄羅斯的殖民,是如何與西岸原住民族合作與衝突,又是如何沾染了血跡?大陸西岸多元族群的碰撞與激盪、疾病與物種的傳播與交流,這些被歷史遺忘的故事,卻激起了比東岸更燦爛的火花!
克勞迪奧.桑特(Claudio Saunt) 美國喬治亞大學歷史系教授,專長為早期美國史及美洲原住民研究。桑特是獲獎無數的作家,第一本書《事物新秩序:財產,權力和克里克印第安人的轉型,一七三三~一八一六》就以深刻的北美原住民族群個案研究,榮獲二○○○年美國南部史協會及美國族群史學會最佳圖書獎,一舉打響知名度。次作《黑人,白人和印第安人:種族與美國家庭的瓦解》探索種族制度對十八世紀美國原住民南部混合種族家庭的影響,也獲得二○○五年南衛理公會大學頒發最佳非小說類圖書獎。
16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格尔达·勒纳与美国女性史学转型研究
作者:金利杰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12月
定价: 98.00元
本书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论述格尔达·勒纳女性史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对比其史学研究演变历程与美国女性史学发展进程,从宏观上勾勒出格尔达·勒纳的整体史学思想框架,探究格尔达·勒纳与女性史学转型的关系,兼顾探讨女性史学与传统史学的关系。同时,本书还在整体上探索格尔达·勒纳女性史学产生、发展与20世纪后期美国现代女性史学的诞生及发展进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初步展现她与美国女性史学两次转型之间的密切关系。
金利杰,沈阳师范大学旅游管理学院。
17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破碎的生活
作者: [美]康拉德·H.雅劳施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品方: 理想国
副标题: 普通德国人经历的20世纪
原作名: Broken Lives: How Ordinary Germans Experienced the 20th Century
译者: 王晨
出版年: 2022-1
页数: 476
定价: 108.00元
20世纪20年代出生的“魏玛一代”德国人,经历了20世纪几乎所有重要事件:第三帝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大屠杀、战后重建、冷战分裂,以及柏林墙倒塌后的统一与复苏。私人生活与历史进程罕见紧密地交织在一起。当他们回顾一生的经历时,曾经的热情因看清独裁政权的真相而幻灭,有人忏悔,有人以无知和被蒙蔽作为开脱的借口,也有人声称德国人同样是受害者以博取同情。 基于七十多部自传和回忆录的一手叙述,《破碎的生活》描述了普通人视角下的20世纪德国。其中既有参与前线战争的士兵,也有在后方挨过萧条岁月的女性;有种族清洗的加害者,也有纳粹暴行的受害者。透过对德国民族身份的重新审视,本书试图回答:为何如此多人支持了希特勒的战争与纳粹的残暴,他们最终又如何与种族主义和独裁政权切割并重新拥抱人权,从军事侵略者变为欧洲的民主支柱。
康拉德·H. 雅劳施(Konrad H. Jarausch),美籍德裔历史学家,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吕尔西欧洲文明教授。曾任美国德国研究协会主席,《当代历史研究》主编。早年专注于希特勒掌权过程的研究,后期转向东德研究、两德统一,以及德国的文化民主化。已出版专著或编著五十余本,其中《走出灰烬》获2016年欧洲学院布罗尼斯瓦夫·盖雷梅克奖、美国出版协会欧洲与世界历史专业与学术杰出出版奖提名。
18
史学研究公众号| 整理推荐
The Culture of Language in Ming China
作者: Nathan Vedal
出版社: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副标题: Sound, Script, and the Redefinition of Boundaries of Knowledge
出版年: 2022-2
页数: 320
定价: $35.00£30.00
The scholarly culture of Ming dynasty China (1368–1644) is often seen as prioritizing philosophy over concrete textual study. Nathan Vedal uncovers the preoccupation among Ming thinkers with specialized linguistic learning, a field typic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intellectual revolution of the eighteenth century. He explores the collaboration of Confucian classicists and Buddhist monks, opera librettists and cosmological theorists, who joined forces in the pursuit of a universal theory of language. Drawing on a wide range of overlooked scholarly texts, literary commentaries, and pedagogical materials, Vedal examines how Ming scholars positioned the study of language within an interconnected nexus of learning. He argues that for sixteenth- and seventeenth-century thinkers, the boundaries among the worlds of classicism, literature, music, cosmology, and religion were far more fluid and porous than they became later. In the eighteenth century, Qing thinkers pared away these other fields from linguistic learning, creating a discipline focused on corroborating the linguistic features of ancient texts. Documenting a major transformation in knowledge production, this book provides a framework for rethinking global early modern intellectual developments. It offers a powerful alternative to the conventional understanding of late imperial Chinese intellectual history by focusing on the methods of scholarly practice and the boundaries by which contemporary thinkers defined their field of study.
Nathan Vedal is an assistant professor in the Department of East Asian Studies at the University of Toronto.
往期内容